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现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医院重点学科。
50年来,心血管内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开拓进取,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心肌病(克山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与心脏电生理、心血管临床药理为主攻方向的学科特色。
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是心血管内科最早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并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1960年,王世臣冲破传统治疗方法,确立了以改善心肌及全身代谢为主的治疗原则,首创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心源性休克获得成功(缓解率达97.3%)。这一开创性疗法的推广应用使克山病病死率由86%降至5%以下,被誉为“克山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王世臣于1963年被卫生部聘为地方病专家委员会委员;1978年因克山病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被越级提升为教授。著书《心源性休克》,应邀赴美演讲了《克山病概况》。1984年,他领导的克山病研究室因亚硒酸钠防治克山病方面的研究和贡献而荣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颁发的“克劳斯·施瓦兹(KLAUS SCHWARZ)”奖。1985年,他负责的国家“七五”规划项目进一步对克山病的始动因素、低硒与克山病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系列研究,分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在“985”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这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一传统优势研究方向得到了高起点的传承,从分子水平破译克山病病因已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的主攻方向之一。
心血管内科是西北地区开展介入性诊疗技术最早的学科之一。1958年,李景轼开展了第一例右心导管测压。1959年,孙济川等医师陆续成功开展了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使我院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入了实质性的应用与研究阶段。1981年,孙济川与618研究所协作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SX-1型心内膜-心肌活检钳,率先开展了心内膜-心肌活检术200余例,居国内领先地位。此外,自行设计、联合研制并成功应用了多极希氏束电极、QB-1型心脏起搏器,开启了心血管内科的电生理研究,多次获部、省级奖励。2000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下,牛小麟指导多名博士生系统、深入地探索了心脏过渡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及其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意义,同类研究居国内领先,多篇学术论著被SCI收录。负责全国七年制、八年制规划教材《内科学》中“心脏性猝死”和“危重病医学”的编写,反映了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和特色。目前,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已能熟练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多种类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外周血管支架或滤器植入术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等。
心血管内科是我省早期开展高血压防治与研究的学科之一。1982年,叶复来等先后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以高血压为专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在认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推动我省高血压防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3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重大项目分课题支持下,牛小麟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以“高血压与核受体”为主要研究方向展开了日趋深入的系列研究,获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相关论著发表在《 Br J Pharmacol 》、《 Biochem Pharmacol 》等“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杂志上,并被SCI收录。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研究与实践是心血管内科近20余年来逐渐形成的以牛小麟为学术带头人的特色研究方向。1983年在国内率先将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应用于临床研究,并领先于国外提出了该类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行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6)。1996年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的研究,并在陕西省“三五人才”专项基金资助下编著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相关专著《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主编出版了《钙拮抗剂的药理与临床》、《内科疾病药物治疗处方及药理学注释》等多部专著,进一步奠定了学科在热点药物研究领域和倡导治疗规范中的学术地位。此外,他还与学校药理学教研室长期合作,主持完成了“四氢巴马汀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现及其药理与临床研究”,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
心血管内科现有医、护、技人员35人,病床数70张;辖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和重症监护与治疗病房(CCU)。现有医师17人,主任医师4人(教授/博导1人)、副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合作博导1人);博士学位者10人(占59%)、硕士学位者6人(占35%)。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的骨干队伍,在学科建设、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已用。继198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及200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培养硕士生58人,博士生20人,许多人毕业后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或重要岗位任职。2005年,牛小麟教授招收了临床医学首名博士后(已顺利出站)。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